星期二, 5月 06, 2014

心碎不堪與理解他國的起點

書名: 追風箏的孩子 (the kite runner)
author: Khaled Hosseini
中譯本由木馬文化出版(2005)
英文原文書2003初版

這本書有太多人寫心得了(苦笑),所以這次我想從別的地方下刀--關於暴力和常有的故事

以下文章,有談及故事內容喔!!




老實說韓劇日日劇有不少死老梗,好比說私生子兄弟之類的事情,但在阿富汗這個伊斯蘭教國度,情況還離的不遠;主角阿米爾親自回到自己的國家,和自己已經生命垂危的長輩(已故老爸的朋友)拉辛汗的對話,不意間透露了最無奈的事實--同父異母的哈山。

故事裡面,哈山遭阿賽夫在追風箏比賽後硬逼X()交的事情,作者寫的非常之隱晦--這種性暴力天理不容(火),也成了阿米爾的愧疚--因為他沒有打人的力量來阻止此事;後頭孤兒院院長薩曼則是可憐人一個,在塔利班政府強硬又橫行霸道的屠殺哈扎拉人之後,那些孤兒他發心照顧,但是阿賽夫逃過俄羅斯統治的欺壓,竟然還敢當別人的奴才,只為了那奇怪的種族純化主義,還有個人私慾:哈山的兒子索拉博,也淪為他的洩慾和娛樂工具--阿米爾親自來找阿賽夫請求帶索拉博走,當中有一段叫父母死後在孤兒院營養不良的孩子化妝打扮後跳舞....

也難怪索拉博之後一些反應都是性侵害受害者的基本反應...割腕自殺或是自殘(請勿如此,有別的方法可以處理)/說"我變髒了"
(這類的反應如果你看過相關專書或者接觸過受害當事人,你一定很清楚)

然後阿米爾的太太....莎拉雅到了美國卻還要飽受文化桎梏,就只為了過去她一度和吸毒的少年在一起同居,老爸來找女兒,氣到拿上兩顆子彈的槍給女兒相逼(抖),阿富汗人(普什圖人)對女性的雙重標準也在作者其他故事中有所提到(燦爛千陽小說的主角就是兩位女性),看到這段我心情也不好受。

所以文化衝突和"想要為故鄉的人做點什麼"....我相信當年那些跑到美國,曾經支持台灣獨立或者同情這方面立場的人,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裡也感受到這樣的情緒!

看完這個故事,雖然最後主角阿米爾和自己和解,也費盡千辛萬苦找到索拉博離開苦海,嘗試幫助國內的人,作者的背景和虛構的部分也呈現出一些阿富汗歷史文化的悲哀--伊朗有庫德族衝突(其實不只伊朗有這個問題,詳情可參考這篇文章-庫德族的悲歌),分布上不只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,雖然未必有建國行動,但是弱族或者情況弱勢的政治理想或力量,需要更多人的關心。

還有我真的很好奇,為什麼伊斯蘭教法--或者該說:從阿富汗到印度的法律,從來沒有正視男性的性暴力(和文化),然後給予應有的處罰?
遭到男生同儕性暴力欺負,可不可以通報?
為何會有那種為了家族名聲而殺人的事...明明自己的女兒就是強暴受害人,為什麼得和施暴者結婚之類的不當處遇?

這些都不合理!


總之這本小說能成為我們開始理解阿富汗的起點,也許先從網路上的一些資料,再來就是中文專書--如果有的話。

延伸閱讀:
名譽殺人有榮譽可言嗎?

沒有留言: